石家庄风水先生赏析建筑环境格局
龙泉驿区风水宝地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市东部,西与锦江区接壤,西南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毗邻,北界新都区,西北界成华区,东与青白江区、金堂县、简阳市交界,是成都市中心城区。
龙泉驿区下辖7个街道(龙泉街道、东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西河街道、柏合街道)与3个镇(洛带镇、洪安镇、山泉镇)。
石家庄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石家庄宋天圣四年(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石家庄元时设陆路驿站。
石家庄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
石家庄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石家庄龙泉驿区地处成都平原东缘。境域东西长29.8千米、南北宽28.75千米。最高海拔1051.3米(长松山周家梁子),最低海拔456.8米(茶店镇三元村白杨沟),相对高差594.5米。总面积为556.98平方千米。龙泉山中段纵卧区境东南部,呈北北东至南南西走向,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界山。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地势由东南逐渐向西北微倾,其倾角小于10度;以平坝为主,低山次之,丘陵面积较小。东南部为低山、深丘区,中、北西部为平坝间浅丘区。自西向东横贯区境的成渝公路5千米至18千米的大面街道、龙泉街道境内丘包连绵起伏,高出南、北两侧,成为区境内向沱江与岷江自然排水的分水岭。
石家庄龙泉驿的“风水格局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传说中蚕丛建立了古蜀国,发展、推广了桑蚕业,使蜀国成为桑蚕丝绸之邦。追根溯源的古蜀人在成都平原以东的制高点——龙泉驿长松山修建了蚕丛王庙,以纪念、祭祀先祖。
秦国在一统天下时,最先攻下蜀国,设立蜀郡,建立了成都城。成都东边的龙泉山,山高林密,风景独好,被视为风水宝地。
刘备建立蜀国,以成都为都城,龙泉驿自然少不了关于三国的印记,其中洛带古镇名称的来历就是其中一个。
石家庄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阿斗落带”和“武侯落带”,其次是街外的“洛溪如带”。但据史料记载,很多描述汉晋穿着的文献中经常出现一句“腰束郭洛带”,其中“郭”通“革”,“洛带”就是带金属扣件的皮带。
石家庄成都龙泉驿区风水宝地——洛带古镇
洛带镇风水宝地隶属于四川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从秦至唐初,洛带为驿道上的重要驿站。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东置蜀县,洛带属蜀县。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洛带隶属东阳县。
北宋皇祜年间(1049年-1054年)的《圣母堂记》里,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郊,面积42.65平方千米,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洛带景区主要包括洛带古镇核心保护区、金龙湖景区、宝胜原生态客家村三部分,古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一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