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风水大师剖析城市布局奥秘

韶关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夫子庙的风水奥秘!逛夫子庙游秦淮河是南京游玩的好地方,行一风水大师认为南京的夫子庙和秦淮河的风水格局非常绝妙,夫子庙的财位和秦淮河的水龙相生聚财,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韶关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韶关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风水大师李行一告诉大家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下阶为丹墀,东西并立三碑,东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至圣夫人碑,西为四亚圣碑,再西为清康熙修学宫碑记。丹墀左右为两庑,外有走廊通正殿。两庑供奉孔门的七十二贤人牌位。

正中是为“大成殿”,外有露台,是春秋祭奠时舞乐之地,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有紫铜燎炉,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时,光如白昼。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亚圣——颜回、曾参、孟轲、孔汲。殿的东边有小门通学宫。

好风水是聚气场,聚人气财气的环境科学,南京夫子庙汇聚了南京人气比较旺的气场,和秦淮河的风水搭配的很绝妙,秦淮河码头这里雕刻着双龙戏珠的风水布局,寓意南京越来越富裕,南京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韶关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后人指出:,实是。

韶关唐杜牧《泊秦淮》诗行世后,秦淮河之名始盛于天下。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对此河之来历,《六朝事迹编类》载:“淮水……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始皇所开”,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为人工所开凿,仍不能排斥。

韶关白鹭洲公园,是一个以音乐喷泉为特色的公园,其中心矗立着一座白鹭女神像。不要小看这一座公园哦,它包括娱乐、餐饮、休闲等项目,可谓是应有尽有!

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始终作为一个地标性的事物而存在,并串联起夫子庙、明长城等许多著名景观。

韶关一说起“秦淮文化”,人们的脑袋里,全都是“秦淮八艳”、“秦淮四美人”、“秦淮十二钗”、“秦淮八仙”、“秦淮三十六眷”,风起云涌、经久不息。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围绕着古金陵来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诞生和发展,关于秦淮河的传说实在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范蠡曾于秦淮河畔建过“越城”;秦淮乌衣巷一带,曾居住过东晋时著名的王导、谢安,前者提出了“克服神州”的豪言壮语,后者留下了淝水一战以少胜多的赫赫战功;王导的后人中,又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顾恺之作画瓦官寺;张僧繇画龙又点睛;李白七下金陵城;杜牧三游秦淮河;文天祥怒题明德堂;朱元璋对联秦淮河;吴承恩寄迹秦淮岸;金圣叹斩首三山街;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明朝初年,今总统府为当时德侯府和汉王府。清军入关后,明汉王府旧址被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并沿用至今。

韶关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暂住藩习衙署,不久后开始修缮两江总督署,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修建天王宫(今天王府),随即以原两江总督署为中心,扩建为天王府。至11月,不慎失火,夷为平地。

清咸丰四年(1854年)2月,天京天王宫再次破土动工。

清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焚毁宫殿建筑。

韶关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韶关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浙联军克复南京,遂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韶关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中,成为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何海鸣先后任司令。

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六年(1913年至1927年),这里先后成为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等机构。军政主官有程德全、张勋、李纯、齐燮元、卢永祥、冯国璋、孙传芳、杨宇霆、张宗昌等人。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于9月移驻这里办公。

韶关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辟国民政府东院(东花园)为行政院办公处,国府西院(西花园)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主计处。至1937年11月,谭延闿、蒋介石、林森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陈铭枢(代理)、孙科、汪精卫先后任行政院长;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先后任总参谋长;陈其采为主计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28日,梁鸿志等人在南京成立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韶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维新政府和另一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入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权的正式成立,表明汪精卫集团完全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国民政府先后成为日军第16师团部和伪维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伪政府的立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国府东院成为伪交通部、铁道部等机构;国府西院成为伪军事参议院。

韶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东花园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花园则成为国民政府主计处、军令部,总统府军务局、首都卫戍总司令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南京解放。南京解放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办公场所。 

1982年2月,南京总统府以太平天国天王府名义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陆续搬迁,并于1998年在总统府旧址之上,开始筹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韶关2002年9月3日,南京市旧城改造过程中,总统府大照壁于零时30分遭到拆除,拆下来的部件加以保存,并承诺日后重建。

韶关2003年3月,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建设工作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揭秘南京总统府风水奥秘!

总统府的前世是“真龙穴”

韶关总统府位于今南京市区长江路292号,是占地多达12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三国吴宫殿选址来算,此处作为国家中央机构所在地的时间,则有1770多年。

总统府一带的地面上复现“天子气”,第一次当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这一年,康熙皇帝玄烨首次“南巡”下江南,来到了江南总督署。当时负责接待的是著名的曹氏家族,曹玺、曹寅得宠于玄烨,被封为江宁织造。清廷划出两江总督署西南侧地块,为江宁织造署。

韶关江宁织造署住进了真天子,玄烨六次南巡,有五次下榻于此,此处遂有“大行宫”之称,今大行宫地名由此而来。后来到了雍正朝,曹家因得罪皇帝胤祯,江宁织造被废,家被抄没,织造署并入两江总督署。

弘历当了皇帝后,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仿效祖父玄烨,首次南巡。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圣驾,对原江宁织造署“大行宫”进行大规模扩建。至乾隆十六年,扩建工程方告完成。

韶关此时的大行宫,是江南胜景,又成风水宝地。清人张汝南笔端留下了当年此地的盛况:“江南好,第一是行宫,辇路草长含晚碧,御街花嫩发春红,驻跸记乾隆。”

南京的“王气”,因此再度被激活。

韶关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在诸葛亮和刘备的劝说下,把都城从武昌迁到风水宝地--有“帝王之宅”美誉的建业(南京)来。但是,到底将“宅”建于何处,才能成就帝王之霸业,诸葛亮并未明示。

韶关最初,吴将诸葛亮曾驻马看风水附近的城西石头城进行改建,在城东、城南各开一门,城北开两门,作为军事城堡来使用,但此处显然不适合做新都宫城。

孙权在选择新宫城基址时,当然也考虑到了风水原因。据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载,吴新城筑在秦淮河北面,周围二十里十九步,主体建筑太初宫、龟殿等宫殿,建于新城中部偏西北处,即今总统府附近。

韶关孙权的眼力真是毒准!古代堪舆家一直认为,此宫址是南京全城风水气脉最旺的地方,是“真龙穴”位置。

总统府,北面远有“护山”:马鞍山、四望山、庐龙山、幕府山、直渎山;近有“靠山”:覆舟山、鸡笼山;东边有“青龙”钟山;西有“白虎”石头山。城南部秦淮河环绕,近有“案山”石子冈,远有“朝山”牛首山,两主峰成天然宫阙(“天阙”)。用行话称是,龙虎低首,淮水有情,远近拱卫,四方来朝。

朱元璋先把这里送给战争对手陈友谅的次子、归降的“大汉皇帝”陈理。陈理于1364年归降,当时还是小孩子,授为“归德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让陈理承袭其父“汉王”封号,并辟一处幽静地方做“汉王府”,这就是今总统府建筑群的起源。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