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风水大师点评城市风水格局

为什么合肥的经济发展这么快?除了自身的优势以外我认为合肥离不开一个聚财旺运的风水宝地,优美的地理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交通等因素,如今的合肥是安徽非常富裕的地方,安徽大学、安徽农大等其它学校,为安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中国易经建筑环境风水角度来说合肥就是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汕尾合肥风水宝地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汕尾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

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汕尾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汕尾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现在行一老师用中国建筑环境风水理论分析一下合肥市的风水。市区境内既无名山,亦乏秀水,貌似平庸,其实不然。唐朝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在合肥旧城东南高地,重筑新城,古人以为此处天文星野“北斗度独多”,故名金斗城。而且大别山余脉自肥西入境向东北延伸为江淮分水岭,合肥北枕江淮分水岭,西有大蜀山异军突起,南有巢湖汪洋于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正是地脉壮阔之地。

汕尾天道轮回,风生水起的合肥因天垂异象,地积灵气,乃至历史上的合肥在家留下了“铁打庐州”的美称。可惜现在的合肥市区一味向东向北纵情铺展,偏离了“背山面水”的格局;合乎这一格局的优势区域是在大蜀山和巢湖之间。

大蜀山是大别山余脉在合肥市区出现的龙脉的入首处,也就是说大蜀山就是合肥市的龙头。切近龙头的地段固然是风水宝地,但占据风水宝地又必须采取正确的立向,才能尽得风水之妙。

中国建筑环境风水理论的中对区域地理的形象比喻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样的地理布局是微观风水考虑的四个主要内容。风水说中把山比喻为龙,这意味着风水中的

汕尾山不是独立的山峰而是蜿蜒起伏的山脉。风水宝地所背依的山脉在风水中最重要,被称为“龙脉”。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这条山脉越长风水越好。为什么?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也是龙尾所在的地方.........

汕尾周易大师从建筑环境角度点评合肥城市风水格局

合肥聚财旺运风水宝地——巢湖

巢湖位于皖中,地属合肥,连淮通江,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2公里,常年水域面积约76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宛如一面宝镜镶嵌在江淮大地,有“八百里湖天”之称,为巢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主体区域,巢湖风景名胜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区域生态基础,以巢湖辽阔水域风光为背景,以较为原生态的湖岸环境为基础,以湖岛、山林、湾咀为自然景观特征。

汕尾巢湖又称焦湖。相传古巢湖为州,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遇焦姥相救。为报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龙告知天帝将陷巢州的天机,焦姥及时告与巢州百姓,众人因此而得救。而焦姥母女却因告知众邻而延误了逃生的机会,被涛涛洪水吞没。后人敬仰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将所陷之湖命名为“焦湖”,将湖中一山命名为“姥山”。《淮南子》记述:“夫历阳之都,一夕化而为湖。”唐代诗人罗隐在诗中感叹道:“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

周易大师从建筑环境角度点评合肥城市风水格局

汕尾综合分析合肥是一个正在腾飞的城市,同时很多人才聚集的地方。好山好水出人才。同样好的风水也是孕育一个城市的旺衰一个基本的因素!加油合肥.........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