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风水大师分享龙抬头的习俗
秦皇岛2019年03月08日,星期五,农历二月初二,己亥年丁卯月甲辰日,今日是女神节,也是民间龙抬头的日子,吉祥如意!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秦皇岛元时期(亦有明清时说法)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二”既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秦皇岛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秦皇岛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龙作为一种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同,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中国古人最早体悟到人性,舍弃弱肉强食的观念,在龙图腾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这种人性。这就是:为了团结、亲近那些被吞并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灭了这个氏族、部落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图腾,而是将失败者的图腾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图腾身上。所以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表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的一种极其宝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
秦皇岛龙是中华先民崇拜对象,但随着专制程度的不断加深,君权之日益膨胀,帝王之家凭借政治优势,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便有将晋文公“喻之为龙”的记载。其后有秦始皇称“祖龙”之说。秦汉以后,龙已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所居者龙庭,卧者龙床,座者龙椅,穿者龙袍。
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秦皇岛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习俗?
秦皇岛二月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秦皇岛龙梦醒,天暖正早春,
秦皇岛龙抬头,填仓风雨顺。
秦皇岛龙尾摆,田间起花云,
秦皇岛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在南方,比如客家地区,这一天又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之为“土地诞”。家家户户会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钟鼓放鞭炮,若是再赶上各地举办的“土地会”,那可就是非常热闹了。
北方地区二月二龙抬头有理发的习俗,龙抬头这天理发是最重要的活,也被称为“剃龙头”,希望来年能够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如果理发的是小孩子,则称之为“剃喜头”,寓意是保佑孩子健康长大、平安喜乐。
中国,一向都有崇拜龙的思想文化,认为龙治水行雨,决定了庄稼能不能丰收,因此万万不能得罪。所以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敬奉碾子,因为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当然,一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以免对龙有所不敬,比如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同时人们也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生怕“砸断了龙腰、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