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风水大师李行一去阿育王寺为客户祈福
济南2018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五,宁波下着鹅毛细雨,双十一单身节刚刚过,宁波黄极风水大师李行一老师受吴先生委托,为其女儿祈福,他想让女儿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受人之托应当尽责,诚心为客户祈福,祈福中有缘结识信佛、徒步去阿育王寺,去舟山普陀山的善良小伙,南无阿弥陀佛,宁波黄极风水大师李行一老师祝愿他一生平平安安,全家幸福美满!同时也祝愿吴先生千金早日找到如意郎君。阿弥陀佛!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
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济南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阿育王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
济南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舍利宝塔从乌石岙慧达结茅供养处迁到现址,安帝敕造塔亭,岁度僧14人,是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
济南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创增佛宇,赐常住田,并赐度僧27名守护。
元嘉十二年(435年),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规模。
济南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寺额由梁代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手书。
济南大同六年(540年),武帝又下令拨黄金500两改建浮屠为五层,铸铜佛、铁鼎,写经论,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由于梁武帝的重视,阿育王寺很快闻名天下,塔居神州第一朱彝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一时名士倾心皈问。
中国民间信仰是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俗神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的特点是功利性非常强,求神拜佛,求的一般是,升官发财、好姻缘、身体健康、出入平安、观音借库等等世俗功利的事,中国民间信仰者一般会自称信佛教及少数说信道教,但对佛教和道教分不清,常混淆在一起。对佛教或道教的基本教义也不懂,甚至连自己拜的是什么神该神佛的来历也不清楚
民间信仰没有统一的教义和经典,中国民间信仰除了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外,凡是聚落、庙宇与屋宅常设避邪之厌胜物,如剑狮、符咒、八卦、令旗、石敢当等以护卫家宅。当面临生命中重要仪礼或遇到困惑疑难之时,民众往往求之于算命、面相、卜卦、堪舆、择日、测字等术数,以趋吉避凶。
国民间信仰的神祇,多半为人物神(圣贤或伟人和英雄),佛教部分,例如有的佛寺塑造地狱中的判官,四面佛,民俗部分妈祖、月老等。任何能让普通民众怀念的人物,在逝世后都有可能被建立庙宇,逐渐演变成为民间宗教的神祇,如岳飞、关羽、包拯、郑成功等。而文学人物有时也会成为民间宗教的神祇,著名小说《西游记》四师徒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等。
人们为什么要祈福?人类的伟大,不仅在于不断能动地改造自然,更体现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着超乎自然的精神活动,正是基于这两点,人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祈福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之一,而形成的祈福文化则是这一精神活动的折射。
宁波黄极派风水大师李行一老师认为福文化传承千年,福禄喜寿祥瑞,构成中华民族的祈福六字真言。今天,幸福仍是个人追求,幸福指数仍是安居指标,人民福祉仍是国家使命。古代人靠天吃饭,所以特重祈福,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才能生存下去。
济南每一个人出生来到世上,就随身带来属于自己的一份“福”,这份福包括一生应有的衣、食、住、行,还包括体力的付出和精神享受。如果从小就能珍惜它,把“福”积蓄起来,老了就有享不尽的“福”。若是一生能勤劳节俭、怜贫恤苦、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就是“积德”,又叫“积福”。好事做得越多,就会不断增加你的“福”。因为福寿相连,所以就会“添福增寿”。反过来,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糟蹋自己的“福分”,好吃懒做,尽做坏事、恶事,甚至危害社会,就会“损福折寿”。
济南告诉大家老辈总会和晚辈们讲述“福”的含义及“惜福”的故事,教育大家“祈福”首先自己要“惜福”、“积福”。其实通过“祈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济南祈福拜佛,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福祉的寄托。《宋史·礼志》载:“立春日祭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渎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渎庙望祭。”以上记载,应属官祭,是帝王祭,因此被载正史。如今的祈福活动是历史的沿袭,是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鲜明地反映了我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民间信仰是民众对待自然社会的一种精神态度,民间信仰对象广泛,大体可分为祖先信仰、神祗信仰与鬼灵信仰等。所有的民间信仰从根源上看都是维护人们生命的正常过程,以祈福求瑞与消灾避祸。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祈福文化作为武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可谓源远流长。
武当山的山水文化从古代就与祈福、祝福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地处中华腹地的特殊位置、曾经的皇家道场和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气势,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福祉的寄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始终贯穿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万景仰的灵山、圣山,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山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历经千年形成的祖师爷真武大帝崇拜,就是祈福的重要具体表现形式。
出了宁波的阿育王寺以外还有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宁波的奉化雪窦寺、三亚的南海观音,都是拜佛祈福的圣地,李行一老师邀请广大善男善女一起和我一起去拜佛,祈福,传承善良,传递中国国学文化。南无阿弥陀佛!
济南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
济南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在浙江省舟山岛东侧,属于舟山市。浙江沿海渔民早就来此捕鱼,最早寺庙建于858年,由日僧慧锷主持其事。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普陀山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等。大多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它们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济南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坐落于“秀甲四明”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山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肇创于晋朝,兴起于大唐,鼎盛于两宋。南宋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窦寺还是弥勒佛道场,内有雪窦山弥勒大佛。
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在溪口镇雪窦山上。晋时建于千丈岩瀑布口,称瀑布院。
唐会昌元年移建今址。景福元年扩建,建筑规模宏大,佛殿斋堂,经阁钟楼,禅房藏室 ,丹数百楹,计6000多平方米,藏经阁藏经万卷。南宋时与杭州灵隐、天台国清、宁波天童诸寺齐名。
明时被列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民国后香火日衰。1968年因红卫兵而拆除。现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新建。寺前有古银杏2棵,寺后有张学良将军在被囚中植楠木2株,至今尤茂。
济南1993年中国国务院宗教局和海南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三亚南山寺,并在寺前的海中塑108米高之海上观音圣像,属于南山文化旅游区。此像由海南三亚南山功德基金会发心敬建,一体化三尊,巍峨壮观,实乃世界造像之最。
济南敬造工程因其规模宏伟、意义殊胜、佛理底蕴丰富,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事工程。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欣然为圣像题名——“南山海上观音”。1999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南山隆重举行了“南山海上观音”敬造工程开工典礼。工程历时6载,于2005年4月15日建成,2005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诞辰日)举行盛大开光仪式。
济南宁波黄极派风水大师李行一老师告诉大家观音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慈悲的,主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协助阿弥陀佛接度往生,在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推行教化。
观音菩萨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所现妙容,所说神咒能使众生无畏。信众尊称其为施无畏者。观音菩萨的主体是圆融清净宝觉圣观音,称正观音。对应主体有众多化身,最早的是对应六道--众生轮回的途径而言的六观音。度天道是如意轮观音,度人道是准提观音,度阿修罗道是十一面观音,度畜生道是马头观音,度地狱道是圣观音,度饿鬼道是千手千眼观音。应众生机缘有三十三观音,显法像有四十八观音、八十四观音。
济南南山海上观音圣像被设计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从每尊的正面看均是一尊观音圣像,环绕一周方可看清三尊手势各异的观音圣像全貌。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是观音化身和观音法门的综合体现。三尊观音手中分别持珠、持莲、持箧,各有不同寓意:正面为手持经箧观音,体现观音的般若德即智慧德性。经箧代表六百卷般若经,表示观音“自度度人,智悲双运”,既能自利,观理事无碍之境而了达自在,又能利他,观一切众生之机而化度自在,以般若启众生智慧。右边为手持念珠观音,体现观音的解脱德,即彻底摆脱无明烦恼和种种束缚,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表现“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同等同体的慈悲精神。左边为手持莲花观音,体现观音的法身德。观音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莲花是观音的三昧耶形,喻“常乐我净”四德;是佛门中的圣花,象征众生的肉团心,莲体清净,出淤泥而不染,根茎通心,象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济南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
济南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五台山,则是群仙毕至。且看其山势,既雄伟,又舒缓含蓄,非纯有险峻者可比。所以,那灵气的寺院,卓越的山景,无一不给了古人留下了关于“仙”的想象空间.....
五台太行相连。太行山如千里巨龙,腾跃于山西省东边,它的头,便是昂立于晋东北的五台山。五台山的中心地区台怀镇,是一个山水环绕的秀丽山镇。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
济南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
济南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大致呈南-北走向,介于东经117°43′-118°80′,北纬30°24′-30°40′之间。
济南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济南九华山佛教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它虽呈阶段性地时盛时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这种周期性兴衰交替与长程的总体上不衰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矛盾(如战乱)状况等直接相关联外,还有作为文化现象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底蕴。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济南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得以闻名,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