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水好的建筑赤湾天后宫
赤湾天后宫也叫天后博物馆,赤湾天后宫风水宝地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其创建远溯宋代,其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明万历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赤湾天后宫建于宋代末年,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据说,赤湾天后宫鼎盛时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殿宇巍峨恢宏,庙貌气象万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99道门的天后宫,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各国久享盛誉。
天后宫前殿的龙柱用青石镂雕而成,天后宫正殿内塑天后像,殿内上方悬雍正、乾隆、光绪皇帝御书金匾,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赤湾天后宫1950年代被拆除,“辞沙”祭妈祖的习俗终止。
相传喜庆十九年蔡学元《重修赤湾天后庙记》载:“地滨大海,左控罗浮梧桐之胜,右瞰虎门龙穴之险,其地秀杰,其神灵异。”这里在风水藏风聚气,诸水聚注,得天独厚,山环水抱。正因为有其择址的优点胜过缺点,才能屡毁屡建,葺而复圯,香火日盛。
行一老师去深圳考察天后宫风水格局发现背寅甲山--南山半岛的最高山大南山,重峦如涌,万绿无际。山门前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宁静港湾,一泓海水碧波涟漪,兜收来气,面向案山是耸立于大海的内伶仃岛,山形有情,“朝海拱辰”,正如郭璞《葬书》所说:“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加之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左依左炮台山,右托右炮台山,形成龙虎砂卫区穴。
天后宫坐山立向为寅山申向,坐穴在戊寅龙与庚寅龙之间界缝。龙辉请李定信老师为将兴建的天后宫影壁定位,李老师认为宜定艮寅山坤申向之间的界缝的小空亡。但是风水气场很旺!
整个天后宫和其他古制建筑一样,坐北朝南,前门刚好朝向大海。其中轴线上从北到南依次为主殿,中门,前坪,水池,照壁,没有前门。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前门了,游客参观需要用后偏门进出。在主殿前有焚香炉,前坪中左右有类似钟鼓楼之类的建筑,中轴两侧有一些附属建筑,但不是完全对称,和古建筑的格局相比已经有了很多变迁。古建筑多为木制,后来这类传说能辟火的脊兽又承载着人们祈求平安的的美好愿望,。
从风水角度来看深圳赤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东莞、广州、番禺等珠江三角洲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海上作业充满艰难险阻大,出海前天后宫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赤湾不仅离广州近,还可以让当地官员补充一些“粮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当时广东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外交往来的大通道的主角),历史上的赤湾可谓“舟船成市,车骑如海”,所有人多要到这里来拜祭天后娘娘。朝廷官员就在旧庙的东南方(即今赤湾天后宫)建起一定规模的天后庙,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时到这里举行“辞沙”祭典,祈求天后娘娘保佑平安返航,更加带动了赤湾天后庙的人气。
本文标签属性:
本文标签属性:
本文标签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