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大师点评鄠邑区建筑环境风水格局

海盐西安哪里风水好你知道吗?鄠邑(hù yì)区,风水福地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原称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北临渭水与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围棋之乡。

鄠邑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鄠邑区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海盐夏代(前21—前16世纪),鄠邑区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有扈氏国为鄠邑区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

海盐商代(前16—前11世纪),鄠邑区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鄠邑区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灭纣后,虽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于宗庙。在西周时期,一直是丰、镐并举。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鄠邑区属内史管辖。

海盐汉代(前206—220年),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

海盐大师点评鄠邑区建筑环境风水格局

海盐鄠县自汉初确定了县的建制以后,两千多年来,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

海盐三国、魏(220—265年),置雍州三辅,下设8郡,鄠县属始平郡。

海盐大观楼(鄠邑钟楼)

大观楼(鄠邑钟楼)

晋代(265—420年),鄠县属始平郡。

北魏(420—534年),置雍州下设7郡,鄠县属京兆郡。

海盐西魏(535—556年),鄠县属雍州京兆郡。

海盐北周(557—581年),雍州下设5郡1尹,鄠县属京兆尹。

鄠邑区古建筑风水宝地——重阳宫

重阳宫,全真道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西安重阳宫,是为全真教开山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也号称“祖庭”,其实不过是王重阳弟子所建。

海盐大师点评鄠邑区建筑环境风水格局

重阳宫建筑风水格局

海盐重阳宫在鼎盛时期,范围南至终南山北麓,北临渭水之滨,东傍水之岸,西以白马河为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建有殿、堂、楼、阁、塔、亭约5048间(座),后因战乱和历史变迁,宫城逐渐缩小。

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灵观殿、祖师殿及下院城道宫、集仙观、遇仙宫等庙点。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赏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

海盐鄠邑区古建筑风水宝地——蟾台

海盐蟾台道观位于陕西西安市户县城西2公里处的曲抱村。这里是民间增福财神刘海的故乡,至今仍有一座称作“蟾台”的小庙供奉刘海,传说始建于唐朝。

海盐这里古称瓜(刮)牛台,相传老子西行经此,用轩辕剑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故得名。又传说刘海曾修道于此,于是改名蟾台。祖庵镇重阳万寿宫的碑林中《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阴就镌刻有元代书法家宋渤的行书《刘海蟾诗碑》。

海盐蟾台建筑风水格局

蟾台道观古朴雅致,朱红色庙门坐北朝南,两侧有楹联:“碧水长流传道楼台怡胜景;绿云环抱吐月纳福济苍生。”庙门两侧墙上各有两组垂直排列的相同八卦符号,门左侧形状为黒色的两短夹一长,门右侧为红色的两长夹一短。这样的装饰在其它道院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经请教懂易经的人士方得知,左侧为“坎卦”卦象,坎为水,表现出阳入阴中,内刚外柔的象。坎卦告诉人们,人生难免遭遇艰难阻碍,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动脑筋设法解救。右侧为“离卦”卦象,离为火,内空外明,为光明接连升起之表象。离卦告诉人们,人有聪明才智,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顺应天道,就不应该骄狂自大。也有书籍解读“坎”“离”并排有“水深火热”之意,告诫人们步入社会须谨慎小心,能经受压力而不同流合污。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