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建筑环境风水格局
福州太和镇风水宝地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位于白云区的中部,东临黄埔区,南连天河区,西接人和镇、均禾街、嘉禾街,北与钟落潭镇相邻。
太和镇地势东高西低,自东向西倾斜,座落在头陂村东面的帽峰山,横跨太和、良田两镇,海拔534.9米,在西南部有黄葛窝顶山,海拔405米,造箭山海拔404米,南山海拔400米,大竿嶂海拔400米,良洞岗海拔390米,土帽山海拔337.8米,金鸡楼海拔324米。穗丰村农田处海拔90至100米,石船溪石寨坡落差达40米,平原农田海拔10至13米。
太和镇哪里风水比较好?
福州太和镇的丘陵山地,形成了四条峪洞谷地;头陂洞、罗布洞、白山洞、大源洞,各洞汇集泉水成溪流。太和镇处北回归线之南,距北回归线太平场标志塔仅2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霜期短,无霜期长,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福州太和镇风水地名由来你知道吗?
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1837年)石湖营(营溪)的关朝亮、谢家庄的谢大来、上南村的汤朝辅,多次商议,决定在望岗岭脚,创设一圩。传说他们曾往谢家庄北帝庙康元帅菩萨前卜吉,乩云:“此地太旺,唯和气自可生财。"众人认为时俱地利人和,故取名为“太和市”。可见因建圩而得名,是“太和"地名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福州太和镇建筑风水宝地——周氏大宗祠
福州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其名篇《爱莲说》名扬天下。800年前,周敦颐的后人南迁,定居于太和镇南村,恪守着先祖爱廉遗训。明末清初,周氏后人为纪念先祖,修建了周氏大宗祠,当地人称孖祠堂。
孖祠堂所纪念的先祖不是亲兄弟,但两房族人亲如兄弟,就建在一起。
福州 祠堂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格局罕见。是广州市仅有的由两座建筑结构基本相同且并排在一起的祠堂组成的,建筑环境风水规制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极具岭南建筑风格。
福州“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仅有119字的小品文《爱莲说》,是周敦颐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托物言志的独特魅力流传千古,名扬天下,为周氏族人留下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在广州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周敦颐后人世居于此800年,一直恪守着先祖的爱莲遗训。
太和镇建筑风水宝地——谢家庄百年老宗祠
福州太和镇谢家庄谢氏大宗祠风水宝地位于谢家庄宝树路北边,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数代人修建、扩建、复建,遂成今日雄伟气势。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谢家庄谢氏大宗祠,是谢氏族人祭祀、纪念谢家庄开基始祖德锡公及其他先人的宗祠。
福州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两次改建为现在规模,共1603平方米。
福州太和镇建筑风水宝地——太和青峰寺
太和青峰寺又名新峰山,坐落在太和镇谢培村境内,距梁子湖城区2公里。山像一头大象,又说像一对狮子,有“双狮流涎”之说。清峰山自古为佛教圣地。早在西晋时,有高僧隐居山中,始建清峰寺,鼎盛时期,共有殿堂、亭阁99间,僧尼200多人。
福州青峰山西南麓,苍松叠翠,修竹摇曳,鸟语花香。在这犹如巨大展开书卷的丛林中,拥抱着梵宫重叠,楼阁峥嵘,香火鼎盛,始建于西晋元康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刹----清峰寺。
福州青峰古刹——朱元璋题名,清峰寺,山川秀丽,前有铜鼓山,木鱼垴;后有仙桃树,石观音,善财洞;左有双螺探眼,凤凰落窠;右有莲花塘,金龟拜塔;中有古井;乃至生佛家圣地。有诗赞曰:“清峰又是一重天,汨水潺潺古井边。有感观音身化石,多情狮子口流涎。窠中瑞霭凤凰舞,树上稀奇獐鹿悬。对面山前铜鼓响,螺蛳稽首拜神仙。”
福州清峰寺现有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堂、钟楼、归阁、碑林、斋饭堂等大小建筑五十余间。
福州大雄宝殿,殿宇雄传轩敞,飞檐翘角。“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在高达十几米的殿檐下熠熠闪光。缓步进入殿堂,只见大殿中央供奉着慈眉善目佛祖释加牟尼的铜像,佛祖两侧是文殊和普贤塑像,两边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神光闪耀,祥云缭绕,置身其间,你会感受到佛教浓郁的文化氛围。
以上风水知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