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浙江嘉兴粽子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除了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它的习俗和讲究你还知道吗?今天行一老师就给大家讲讲南北端午节的习俗都要哪些讲究。2019年的端午节时间是2019年阳历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重庆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沿海一带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重庆浙江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重庆杭州上城·食五黄

重庆但凡有老杭州的人过端午,都会挂艾草、食五黄、系香袋、吃粽子和绿豆糕,目的无外乎辟邪。

宁波余姚·吃乌馒头

重庆在余姚,端午吃乌馒头,相传是为纪念当地抗元的馒头店乌杰。旧时毛脚女婿(即准女婿)或新女婿上门时的端午礼担,除了鸡、鹅、鱼、肉等,乌馒头也必不可少,一般是64只,客气的128只。

台州椒江·送端午

重庆台州人在端午的主食上,形成南北派别:北面人吃粽子,南面人吃食饼筒。但无论是吃粽子的椒江人,还是食饼筒的温岭人,当天都要送端午,报娘家养育之恩:出家的女儿携丈夫、小孩,带土特产回娘家“省亲”

温州瑞安·草药浴

草药沐浴,俗称“草头汤”,瑞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存,中午时小孩皆沐浴更衣,据说可消毒去秽,使人不然痢疾。

重庆金华浦江·制虎头鞋

重庆在浦江,部分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依然在端午节来临前,坚持为幼童手工缝制虎头鞋。据说,虎是一种吉祥物,穿着虎头鞋的孩子,不仅会长得虎头虎脑,还能得到庇佑,没病没灾,寓意美好。

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端午节用艾叶洗澡习俗怎么来的?

重庆端午节用艾叶洗澡浙江温州的传统习俗,这是端午节很特别的一个习俗。艾叶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具有很好的功效与作用。 端午节可以用干艾叶洗澡吗端午节可以用干艾叶洗澡,据说可以驱邪避瘟。 同时艾叶防瘟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因为中草药就是就地取材,因此艾草成为那个时候防瘟疫的功臣,据现代医学药理证明艾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因为艾草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着防治的作用。

为什么端午节要用艾叶洗澡?

重庆端午节可以用干艾叶洗澡,据说可以驱邪避瘟。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端午节用艾叶洗澡要注意什么?

1、最好是在饭后三十分钟后使用。

重庆2、阴虚血热的人请勿使用,患有严重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泡澡的时候,温度不宜过高。儿童孕妇不宜使用艾草洗澡。 

3、艾草洗澡沐浴应以木制的沐浴盆、沐浴桶、陶瓷浴缸、冲浪浴缸为佳; 

4、艾草沐浴对水温要求因人而异,不是水温越高越好,以微烫舒适为佳,一般来说沐浴液的温度夏天为摄氏36℃—37℃,春秋为摄氏37℃—38℃,冬季为摄氏38℃—39℃,女性可以根据自身的适应性适当下调1—2℃,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适应性适当上调1—2℃;有风湿病和痹症的患者可以把沐浴液温度适当上调1—2℃,微烫舒适为佳,不要过高。

5、每次沐浴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30分钟为宜,但对风湿和痹症患者可以适当延长一些,身体处于出汗状态,感觉板结於堵部位缓解或消除为佳,可以根据自身适应程度适当添加一定的热水,使浴液温度保持在最舒服的温度下,老年人可以适当延长沐浴,但是不易过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沐浴时间应适当减少,不要超过30分钟。

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重庆端午习俗点雄黄你知道吗?

为什么要用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脸上,可能与我国古老的医学有关。古医书《本经》讲,雄黄“疽痔死肌,杀百虫毒”。《医宗金鉴》也谈到“用雄黄与白矾研末,名二味拔毒散”,是外用良药。我国传统戏曲《白蛇传》也有许仙骗白娘子饮雄黄酒,使她现露原形的情节。《白蛇传》系属神话,但用雄黄驱毒防瘟,确有几分道理。因此涂雄黄酒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端午节是欢乐的节日,但在旧时也是贫苦人家的难关。旧社会,债主在三节(端午、中秋、春节)登门要账乃是惯例。《都门杂咏》有一首打油诗说:“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债主怕灵符。”诗近戏谑,但却流露了因怕债主讨债,高悬灵符,企望能拒之门外的“过关”心情。

重庆在长三角地区,一到端午节,很多孩子就会被大人在他们身上涂抹雄黄酒,因为雄黄酒有杀菌除虫解除身上毒性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们还未成年,不能喝这种酒解读,所以大人们都在小孩子的皮肤上面涂抹这种酒,以达到蚊虫不叮咬,解除身上的毒素的作用。所以如果不饮用雄黄酒,只是涂在身上的话,才是雄黄酒正确使用的方法。

除了涂抹在身上,还可以将雄黄酒泼洒在墙角处,或者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这样防蚊水也可以少喷一点。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重庆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主要是:

重庆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重庆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重庆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兰等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重庆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J《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重庆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端午还有许多辟邪、灭疫活动,与上述的卫生习俗有密切的联系。如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重庆端午节的习俗讲究你知道吗-

重庆贵州人的端午节的习俗你知道吗?

重庆侗族端午习俗

贵州省侗族端午除与汉族相同以外,当天,家里也会炸油炸粑、做盘子粉、灰碱粑。锦屏县圭叶村的端午风俗犹为独特。这个侗寨端午节,每家须年纪最大者来包粽子。一不准任何动手,二不准数粽子的数目,三是煮熟后不能马上吃,而要先祭供蛇神和祖宗

苗族端午习俗

重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龙船节",也称"龙舟节"。

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其龙舟形状也比较有趣,其中最着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龙舟以一条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龙舟并排成一组,大者为母船,小者为子船,三舟竞技,很是有趣。

重庆节日期间,除龙舟比赛外,还要举行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娱乐活动。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在这一天,出嫁的姑娘要带上鸡鸭、粽杷回娘家探亲。

重庆水族端午习俗

重庆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水族端节有吃素的习俗。他们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端节堪称是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年节。登高赛马活动是南方民族年节中独有的现象。

布依族端午

重庆布依人在端午这天要在木楼上悬挂蒿莆和艾叶。菖蒲艾叶在木楼悬挂的位置,渐渐被固定在大门的两侧,仿佛守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一们。怀念屈原的初衷,演绎为驱邪、消毒和治病。

布依人认为,一年之中以端午节这天的药性最强,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布依族还有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五色糯米饭用植物染成。

重庆端午节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重庆  端午节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木兰、秦良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重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但是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人们的心浮躁,很少人注重端午节等其他节日,这点我还是得提醒大家,端午节有空还是和家人一起过,多陪伴自己的亲人!端午节过后天气炎热,要注重养生的讲究!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