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风水先生分析城市建筑环境格局

重庆新津区风水宝地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南部。新津自北周定名,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是成都市的南大门。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彭山区、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

新津区位于狭义成都平原南部,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都江堰市、绵竹市、罗江区、金堂县、新津区、邛崃市为边界地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长约210千米,宽约50~70千米,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

新津区地势平坦,面积方圆。主要为河流,漫滩和阶地构成地平原地貌。由76.6%的平坝和14.1%的丘陵和9.3%的水面构成,海拔高度442~673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成都新生代断陷,其东南和西南的牧马山和长秋山为浅丘与台地,属龙泉山褶断束。

新津区风水宝地——老君山

重庆风水先生分析城市建筑环境格局

重庆新津老君山风水宝地位于成都市新津区,是道教名山,也是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龙门派圣地。

重庆是祖天师张道陵“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中中八品治的第四治——“稠粳治”所在地,也是川西旅游胜地,以道教建筑和盛大老君庙会享誉全国。

重庆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该山诸峰拱卫,孤峰高耸,云缠雾绕,时隐时现,遥望如画,故有“稠粳出云”之称,为新津十二胜景之一。《方舆胜览》载:“天社山一名稠粳山,为老子隐居之所……山有仙草名稠粳,服之可以长生。未审何状,咸谓洞出烟云,必降甘澍,县志以为八景之一。”

老君山环境建筑风水格局

老君山山上道教建筑成群,通称老子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整个建筑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侯杨公议修,后经嘉庆、道光年间的不断修葺,渐成川西著名道观。民国十二年(1923)复遭火灾,仅存山门和混元殿,不久重建并修缮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灵祖殿、三官殿、慈航殿、儒林祠等。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来此一游,写下了珍贵的《新津游记》,说汉唐以来,天社山是“一座极有历史的老君庙”。据他考证,老君庙明末毁了一次,民国十二年又遭火毁,二十年(1931)重修,五殿、二楼、一亭建造得“非常嵬巍庄严”。

重庆风水先生分析城市建筑环境格局

重庆新津区古建筑风水宝地——观音寺

观音寺,坐落在城区以南约7.5公里的永商镇宝桥村境内,面临邛水,背负群山,苍松翠柏,清水环绕,山如九峰拱卫,状如莲花,故有“莲华接翠”之称。

重庆观音寺现存仿明牌坊、山门、弥勒殿、张商英故里纪念碑以及接引、毗卢、观音诸殿。观音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代绘制的佛教十二圆觉壁画,人物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丰满细腻,神态端庄,堪与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媲美。其中的清静慧菩萨最为精致,菩萨身披薄如蝉翼的轻纱,透过轻纱可见肌肤的丰润和衣饰的优美,专家称她是比达·芬奇的杰作早36年的“东方蒙娜丽莎”。

观音寺建筑环境风水布局结构

重庆毗卢殿左右两壁的明代壁画,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这些壁画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画共有7铺,面积94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绘飞天、幢幡宝盖和天宫奇景,中层绘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天尊,下层绘龛座、神兽、供养人像,其中最精妙的壁画,是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及十三个供养人像。其人物形象生动,表情自然,内涵丰富,将庄严端肃的宗教思想,喻教于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形之中。十二圆觉绘在大殿左右两壁,左边依次为: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诸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右边依次为: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十二圆觉菩萨壁画,是根据唐代西域来华的高僧佛陀多罗所译之《圆觉经》内容而作,壁画中的主人公,便是经书中十二位为了让末世众生能够获得觉悟解脱而向佛陀求法的圆觉菩萨。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